2009年10月10日 星期六

西方心理學教科書上介紹的靜坐方式

  ★2009年10月23日,第一次修訂,增訂「PS」這一段。

  以前看西方心理學教科書上所介紹的靜坐大致有下列兩種,這兩段的內容是源自於網路上的資料,再由我加以修改而成的:

  一、開放式的靜坐方法(open-up meditation):是指靜坐時心中不預作任何期待,完全以一種純然空無的心態,去迎接任何進入心靈的新經驗。因此,靜坐時絕不將生活中任何煩心的現實問題帶入其中,不作任何事,不想任何問題,不尋求任何答案,不要求任何效果;只需完全放鬆自己的肉體和心靈,不加任何控制,讓它自由運作,自由流變;使自己的意識像飛鳥掠過天空, 像波浪湧起海面一樣的自然;隨遇而安,只需保持感受,不加任何控制。

  二、專注式的靜坐方法(concentrative meditation):是指靜坐時心勿旁騖,將注意力集中於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乃至由第六意識所創造的一個標的上頭,從而排除環境中一切外在刺激的干擾,藉以達到暫時忘了自我,忘了一切煩惱,忘了外在世界的境界。

  第一種方法比較像是所謂的「放空」技術,不過初學者真能稍微靜下來時,首先所面臨的問題就是念頭不斷地湧上心頭的問題,這個問題在日後再來作專文的討論。(我本人是比較不贊同初學者在靜坐時以這種方法為主要的方法,這種方法比較適合靜坐時到了念頭極少的時候,再來使用的方法。)無論如何,第一種方法的內容及內涵是值得我們一再重覆閱讀及省思的。這種方法要注意的一點是觀照著念頭就好,讓念頭自然生滅即可,不要去追憶念頭,也不要去思考這些念頭。

  第二種方法就是絕大多數方法的原理了,先將萬念歸於一念再說。重點是初學者最好只集中注意力於一個標的就好了,一旦分心時,要立刻再將自己的注意力拉回到這個標的上頭。

  PS:以下內容摘自下列書籍第246至247頁。
  原著Ernest R. Hilgard等,譯者張東峰等:《心理學》,民國73年2月15日修訂四版,台灣,桂冠出版社

「……
  底下想是一種代替性的敘述,可以歸入開放性的冥想:

  基本的方法是決定不為、不想、不做任何個人的努力,完全放鬆自己的心靈和肉體……從變換不定的意念潮流中踏出來,並去感覺你的心靈,注視那意念潮流的奔流,而拒絕捲入其中。換句話說,就是注視著你的思想、感情、和希望,像羣飛鳥般地掠過蒼穹。讓它們自由飛翔,祗要保持注意,莫讓飛鳥將你帶入雲層之中(Chaudhuri, 1965, pp. 30-31)

  一份實驗記錄可以說明冥想早期所發生的心路歷程。在一間舖著地毯,很舒適的房間中,一位受試者坐在椅子上,看著眼前八呎處,緊靠著牆壁的一張棕色桌子上的一只十吋高的藍色花瓶。他接到下列的指示,俾說明集中性的冥思:

  這些功課的目的在學習集中。你的目標是將注意力集中在藍花瓶上。我所謂的集中,並非要你去分析花瓶的不同部位,或與花瓶有關的思考,祇是去看花瓶本身的存在,不要聯想任何事情。摒除任何思想、感受、聲音或身體的感覺……(Deikman, 1963, pp. 330)」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