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21日 星期五

靜坐時的干擾

  我將靜坐時的干擾簡易地分為三種:

  一、環境上的干擾:環境的冷熱、噪音等等對靜坐者所造成的干擾。

  二、身體覺受的干擾:靜坐時身體上種種覺受對靜坐者所造成的干擾。(詳見「談靜坐的現象」一文。)

  三、心理念頭的干擾:靜坐時念頭的生起對靜坐者所造成的干擾。

  要如何擺脫這些干擾呢?

  一、事前的預防:例如:選擇幽靜、有空調的環境來靜坐。初學者可選擇類似「正襟危坐」之類的坐姿(只是臀部要坐裡面一點),而不要一開始選擇雙盤這種坐姿,以避免靜坐時雙腿麻痛的干擾。

  二、耐力的培養:這類干擾是長期性的,在未到靜坐時喜樂的覺受能夠發起之前,靜坐者都是要面臨這類干擾,只能說慢慢地培養耐力,久而久之,就會習慣了。

2010年1月13日 星期三

靜坐方法的選擇

  對靜坐方法要選擇的話,起碼要對靜坐方法有一些了解:

  一、了解方法的原理。(由於許多靜坐方法都是由宗教派別開創出來的,更深入一點的話,可能還要了解這個方法有沒有違反該門派修煉體系上的「哲學」。)

  二、這種方法出偏的機率高不高?出偏的原因為何?(網路上的出偏資訊可用google搜尋關鍵字)

  三、該方法的優缺點及環境條件上是否有特別的限制?

  四、再來才是配搭你自己的資質、條件及環境,適不適合這種方法?

  很多人之所以走了很多冤枉路,是因為他們對自己不了解、對方法的原理也不了解,所以就只能靠運氣。往往最後花了一堆錢和一堆時間去學一堆方法,還不一定能學到適合自己的方法。

  一個有心將靜坐當終身志業的人,最後是得靠自己將屬於自己的一套靜坐體系建立起來的,而不能全部靠老師的。

  閱讀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先讀一些公認大師的經典之作是比較事半功倍的方式,籍此得到一些正確觀念後,有了辨別能力之後,比較不會踩到地雷。

2009年11月7日 星期六

靜坐時氣機的歸元方式之略說

  以道家來說,常用兩種方式來讓氣機歸元:

  第一種方式:有為地以凝神入氣穴或引導氣機進氣穴之類的方法,將氣機歸於身體的某個部位,通常是歸於下丹田。(但這種方法還是有爭議性的,某些著名的道家丹經作者甚至認為「非在虛極靜篤下產生的氣機」只能以類似下面說的第二種方式讓其自然散於全身,而不宜用第一種方式採取。)

  第二種方式:無為地讓身心靜下來,任這種氣機慢慢平復地自然回歸於身體該去的地方。(就是讓身體上氣機的氣感自然地去歸元,等慢慢地氣感愈來愈平淡時,直到沒有感覺了才結束靜坐。)以道家自然法派之理論及方法,自然任氣機發起,自然任氣機運行而周流於全身。即視全身無處不是丹田,而任氣機自然發起、運行進而歸元,待氣機慢慢平復後才下坐。

  PS:印度瑜珈中有攤屍式(大休息),頗有意思。運動的人可參考其要訣,在運動後可藉此種方法讓自己身心完全平靜後才起身。

2009年11月4日 星期三

靜坐時氣機的運行方式之略說

  一、靜坐時氣機的運行方式,大致會有兩種:

    (一)當氣機發起之後,用意念去導引氣機的運行或集中於某處。

    (二)任由氣機自然地運行。

  二、我對這兩種方法的評論如下:

  第一種方式宜由修練過這類方法的有經驗之明師來指導會比較好,而且在沒人打擾的地方修習這類方法會比較好,因為這種方式比較有一些危險性和在實際操作過程中也需要相當準確的技術性。

  第二種方式對一般人而言,是比較簡單而且適合的。

靜坐時氣機的發起原理之略說

  一、靜坐時氣機的發起有許多方式,但基本上可歸於兩種原理:

    (一)以呼吸法、持誦咒語法、從一數到十的答數法、誦唸神祇聖號法、小周天導引法、想像某種心像的觀想法等等以意念來控制身體或念頭之類的方法來讓氣機發起。

    (二)修習以煉心為主的方法(即「性功」),當心念逐漸減少,於虛極靜篤時,任由氣機自然地發起。

  二、伍守陽先生於《仙佛合宗語錄》一書對這兩種氣機的評論如下,以下內容摘自下列書籍第119至120頁。

  丁常春:《伍守陽內丹思想研究》,2007年11月第一版第一刷,中國大陸,四川出版集團巴蜀出版社

  凡有念慮存想,知見睹聞,皆屬後天,所謂濁源也。陽精從此濁源中生,因而採、封、煉、止,縱合玄妙天機,終成幻丹,以其水源不清也。

  若夫無念無慮,不識不知,虛極靜篤時,即屬先天,所謂清源也。陽精從此清源中生,于焉採封煉止,兼合玄妙天機,遂成真丹,以其水源不濁也。

  凡陽精從清源中生,即須採而煉之。倘陽精從濁源中生,棄之不採可也。

  誠能最初還虛,則採煉陽精,悉就真丹,自無幻丹之謬矣。

  古云:「煉藥先須學煉心。」誠有鑒於水源之宜清也。

  PS:此段文字出自伍守陽:《仙佛合宗語錄》。

2009年10月10日 星期六

西方心理學教科書上介紹的靜坐方式

  ★2009年10月23日,第一次修訂,增訂「PS」這一段。

  以前看西方心理學教科書上所介紹的靜坐大致有下列兩種,這兩段的內容是源自於網路上的資料,再由我加以修改而成的:

  一、開放式的靜坐方法(open-up meditation):是指靜坐時心中不預作任何期待,完全以一種純然空無的心態,去迎接任何進入心靈的新經驗。因此,靜坐時絕不將生活中任何煩心的現實問題帶入其中,不作任何事,不想任何問題,不尋求任何答案,不要求任何效果;只需完全放鬆自己的肉體和心靈,不加任何控制,讓它自由運作,自由流變;使自己的意識像飛鳥掠過天空, 像波浪湧起海面一樣的自然;隨遇而安,只需保持感受,不加任何控制。

  二、專注式的靜坐方法(concentrative meditation):是指靜坐時心勿旁騖,將注意力集中於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乃至由第六意識所創造的一個標的上頭,從而排除環境中一切外在刺激的干擾,藉以達到暫時忘了自我,忘了一切煩惱,忘了外在世界的境界。

  第一種方法比較像是所謂的「放空」技術,不過初學者真能稍微靜下來時,首先所面臨的問題就是念頭不斷地湧上心頭的問題,這個問題在日後再來作專文的討論。(我本人是比較不贊同初學者在靜坐時以這種方法為主要的方法,這種方法比較適合靜坐時到了念頭極少的時候,再來使用的方法。)無論如何,第一種方法的內容及內涵是值得我們一再重覆閱讀及省思的。這種方法要注意的一點是觀照著念頭就好,讓念頭自然生滅即可,不要去追憶念頭,也不要去思考這些念頭。

  第二種方法就是絕大多數方法的原理了,先將萬念歸於一念再說。重點是初學者最好只集中注意力於一個標的就好了,一旦分心時,要立刻再將自己的注意力拉回到這個標的上頭。

  PS:以下內容摘自下列書籍第246至247頁。
  原著Ernest R. Hilgard等,譯者張東峰等:《心理學》,民國73年2月15日修訂四版,台灣,桂冠出版社

「……
  底下想是一種代替性的敘述,可以歸入開放性的冥想:

  基本的方法是決定不為、不想、不做任何個人的努力,完全放鬆自己的心靈和肉體……從變換不定的意念潮流中踏出來,並去感覺你的心靈,注視那意念潮流的奔流,而拒絕捲入其中。換句話說,就是注視著你的思想、感情、和希望,像羣飛鳥般地掠過蒼穹。讓它們自由飛翔,祗要保持注意,莫讓飛鳥將你帶入雲層之中(Chaudhuri, 1965, pp. 30-31)

  一份實驗記錄可以說明冥想早期所發生的心路歷程。在一間舖著地毯,很舒適的房間中,一位受試者坐在椅子上,看著眼前八呎處,緊靠著牆壁的一張棕色桌子上的一只十吋高的藍色花瓶。他接到下列的指示,俾說明集中性的冥思:

  這些功課的目的在學習集中。你的目標是將注意力集中在藍花瓶上。我所謂的集中,並非要你去分析花瓶的不同部位,或與花瓶有關的思考,祇是去看花瓶本身的存在,不要聯想任何事情。摒除任何思想、感受、聲音或身體的感覺……(Deikman, 1963, pp. 330)」

2009年10月1日 星期四

身心不動

  ★2009年10月10日,第一次修訂,修改「二、心念不動」這一段。

  陳攖寧先生在《靜功療養法》談及如何能夠「真靜」的方法:「第一步,身體不動;第二步,念頭不動;第三步,把自己身體忘記,不知道有『我』。」

  《規中指南》:「心動則神不入炁(默然養心),身動則炁不入神(凝神忘形)。」

  《性命圭旨》:「然而精化為氣者,由身之不動也;氣化為神者,由心之不動也;神化為虛者,由意之不動也。心若不動,則東三南二同成五也。身若不動,則北一西方四共之也。意若不動,則戊己還從生數五也。身、心、意合,則三家相見,結嬰兒也。」

  由上面幾本道家丹經及前輩的說法,靜坐的基本原則在於:一、身體不動,二、心念不動,以下大致說一下如何維持身心不動。

  一、身體不動:除了身體維持不動的狀態外,在出現「肢體突然不自主地動作」的情況時,應該即刻用意念將這類動作立即停止掉。(註一)

  二、心念不動:靜坐時思慮不斷是正常的,最簡單的對治方法就是找個對象來讓自己的心念專注,當念頭能夠逐漸減少至幾乎沒有時,連這個對治的方法也要捨掉,才能夠無念。(簡言之,先「萬念歸於一念」,然後再「一念歸於無念」;當然另一種方法是直接「萬念歸於無念」,但一般人應該難以做到。)

  關於「心念不動」的部分,我會另行為文詳細說明。

  註一:在此不討論「自發功」或「自發動功」的現象,因為正反評論都有,效果也是好壞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