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1月7日 星期六

靜坐時氣機的歸元方式之略說

  以道家來說,常用兩種方式來讓氣機歸元:

  第一種方式:有為地以凝神入氣穴或引導氣機進氣穴之類的方法,將氣機歸於身體的某個部位,通常是歸於下丹田。(但這種方法還是有爭議性的,某些著名的道家丹經作者甚至認為「非在虛極靜篤下產生的氣機」只能以類似下面說的第二種方式讓其自然散於全身,而不宜用第一種方式採取。)

  第二種方式:無為地讓身心靜下來,任這種氣機慢慢平復地自然回歸於身體該去的地方。(就是讓身體上氣機的氣感自然地去歸元,等慢慢地氣感愈來愈平淡時,直到沒有感覺了才結束靜坐。)以道家自然法派之理論及方法,自然任氣機發起,自然任氣機運行而周流於全身。即視全身無處不是丹田,而任氣機自然發起、運行進而歸元,待氣機慢慢平復後才下坐。

  PS:印度瑜珈中有攤屍式(大休息),頗有意思。運動的人可參考其要訣,在運動後可藉此種方法讓自己身心完全平靜後才起身。

2009年11月4日 星期三

靜坐時氣機的運行方式之略說

  一、靜坐時氣機的運行方式,大致會有兩種:

    (一)當氣機發起之後,用意念去導引氣機的運行或集中於某處。

    (二)任由氣機自然地運行。

  二、我對這兩種方法的評論如下:

  第一種方式宜由修練過這類方法的有經驗之明師來指導會比較好,而且在沒人打擾的地方修習這類方法會比較好,因為這種方式比較有一些危險性和在實際操作過程中也需要相當準確的技術性。

  第二種方式對一般人而言,是比較簡單而且適合的。

靜坐時氣機的發起原理之略說

  一、靜坐時氣機的發起有許多方式,但基本上可歸於兩種原理:

    (一)以呼吸法、持誦咒語法、從一數到十的答數法、誦唸神祇聖號法、小周天導引法、想像某種心像的觀想法等等以意念來控制身體或念頭之類的方法來讓氣機發起。

    (二)修習以煉心為主的方法(即「性功」),當心念逐漸減少,於虛極靜篤時,任由氣機自然地發起。

  二、伍守陽先生於《仙佛合宗語錄》一書對這兩種氣機的評論如下,以下內容摘自下列書籍第119至120頁。

  丁常春:《伍守陽內丹思想研究》,2007年11月第一版第一刷,中國大陸,四川出版集團巴蜀出版社

  凡有念慮存想,知見睹聞,皆屬後天,所謂濁源也。陽精從此濁源中生,因而採、封、煉、止,縱合玄妙天機,終成幻丹,以其水源不清也。

  若夫無念無慮,不識不知,虛極靜篤時,即屬先天,所謂清源也。陽精從此清源中生,于焉採封煉止,兼合玄妙天機,遂成真丹,以其水源不濁也。

  凡陽精從清源中生,即須採而煉之。倘陽精從濁源中生,棄之不採可也。

  誠能最初還虛,則採煉陽精,悉就真丹,自無幻丹之謬矣。

  古云:「煉藥先須學煉心。」誠有鑒於水源之宜清也。

  PS:此段文字出自伍守陽:《仙佛合宗語錄》。

2009年10月10日 星期六

西方心理學教科書上介紹的靜坐方式

  ★2009年10月23日,第一次修訂,增訂「PS」這一段。

  以前看西方心理學教科書上所介紹的靜坐大致有下列兩種,這兩段的內容是源自於網路上的資料,再由我加以修改而成的:

  一、開放式的靜坐方法(open-up meditation):是指靜坐時心中不預作任何期待,完全以一種純然空無的心態,去迎接任何進入心靈的新經驗。因此,靜坐時絕不將生活中任何煩心的現實問題帶入其中,不作任何事,不想任何問題,不尋求任何答案,不要求任何效果;只需完全放鬆自己的肉體和心靈,不加任何控制,讓它自由運作,自由流變;使自己的意識像飛鳥掠過天空, 像波浪湧起海面一樣的自然;隨遇而安,只需保持感受,不加任何控制。

  二、專注式的靜坐方法(concentrative meditation):是指靜坐時心勿旁騖,將注意力集中於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乃至由第六意識所創造的一個標的上頭,從而排除環境中一切外在刺激的干擾,藉以達到暫時忘了自我,忘了一切煩惱,忘了外在世界的境界。

  第一種方法比較像是所謂的「放空」技術,不過初學者真能稍微靜下來時,首先所面臨的問題就是念頭不斷地湧上心頭的問題,這個問題在日後再來作專文的討論。(我本人是比較不贊同初學者在靜坐時以這種方法為主要的方法,這種方法比較適合靜坐時到了念頭極少的時候,再來使用的方法。)無論如何,第一種方法的內容及內涵是值得我們一再重覆閱讀及省思的。這種方法要注意的一點是觀照著念頭就好,讓念頭自然生滅即可,不要去追憶念頭,也不要去思考這些念頭。

  第二種方法就是絕大多數方法的原理了,先將萬念歸於一念再說。重點是初學者最好只集中注意力於一個標的就好了,一旦分心時,要立刻再將自己的注意力拉回到這個標的上頭。

  PS:以下內容摘自下列書籍第246至247頁。
  原著Ernest R. Hilgard等,譯者張東峰等:《心理學》,民國73年2月15日修訂四版,台灣,桂冠出版社

「……
  底下想是一種代替性的敘述,可以歸入開放性的冥想:

  基本的方法是決定不為、不想、不做任何個人的努力,完全放鬆自己的心靈和肉體……從變換不定的意念潮流中踏出來,並去感覺你的心靈,注視那意念潮流的奔流,而拒絕捲入其中。換句話說,就是注視著你的思想、感情、和希望,像羣飛鳥般地掠過蒼穹。讓它們自由飛翔,祗要保持注意,莫讓飛鳥將你帶入雲層之中(Chaudhuri, 1965, pp. 30-31)

  一份實驗記錄可以說明冥想早期所發生的心路歷程。在一間舖著地毯,很舒適的房間中,一位受試者坐在椅子上,看著眼前八呎處,緊靠著牆壁的一張棕色桌子上的一只十吋高的藍色花瓶。他接到下列的指示,俾說明集中性的冥思:

  這些功課的目的在學習集中。你的目標是將注意力集中在藍花瓶上。我所謂的集中,並非要你去分析花瓶的不同部位,或與花瓶有關的思考,祇是去看花瓶本身的存在,不要聯想任何事情。摒除任何思想、感受、聲音或身體的感覺……(Deikman, 1963, pp. 330)」

2009年10月1日 星期四

身心不動

  ★2009年10月10日,第一次修訂,修改「二、心念不動」這一段。

  陳攖寧先生在《靜功療養法》談及如何能夠「真靜」的方法:「第一步,身體不動;第二步,念頭不動;第三步,把自己身體忘記,不知道有『我』。」

  《規中指南》:「心動則神不入炁(默然養心),身動則炁不入神(凝神忘形)。」

  《性命圭旨》:「然而精化為氣者,由身之不動也;氣化為神者,由心之不動也;神化為虛者,由意之不動也。心若不動,則東三南二同成五也。身若不動,則北一西方四共之也。意若不動,則戊己還從生數五也。身、心、意合,則三家相見,結嬰兒也。」

  由上面幾本道家丹經及前輩的說法,靜坐的基本原則在於:一、身體不動,二、心念不動,以下大致說一下如何維持身心不動。

  一、身體不動:除了身體維持不動的狀態外,在出現「肢體突然不自主地動作」的情況時,應該即刻用意念將這類動作立即停止掉。(註一)

  二、心念不動:靜坐時思慮不斷是正常的,最簡單的對治方法就是找個對象來讓自己的心念專注,當念頭能夠逐漸減少至幾乎沒有時,連這個對治的方法也要捨掉,才能夠無念。(簡言之,先「萬念歸於一念」,然後再「一念歸於無念」;當然另一種方法是直接「萬念歸於無念」,但一般人應該難以做到。)

  關於「心念不動」的部分,我會另行為文詳細說明。

  註一:在此不討論「自發功」或「自發動功」的現象,因為正反評論都有,效果也是好壞都有。

2009年9月14日 星期一

學好靜坐的幾個要素

  ★2009年10月2日,第一次修訂,修改「四、好的老師」這一段。

  學好靜坐的幾個要素:

  一、目的:先了解自己的目的為何,才能尋找自己所想要的東西,以及可能幫助你達成目的的東西。

  二、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特性,選擇適合自己的方法,不過這要花一段時間來摸索就是了。每個人適合的方法並不盡相同,一般人通常是老師教什麼方法,就練什麼方法,但這種方式,比較像是瞎貓抓老鼠,全憑運氣。

  三、了解方法:選擇適合自己的方法,除了要了解自己外,也要了解各種方法的原理及利弊,這就需要廣泛的閱讀資料了,也需要搜集及尋找資料的能力。例如:方法過去有沒有出偏的案例,出偏的原因為何?比例高不高?

  四、好的老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註一)就靜坐而言,好的老師除了傳授你正確的知識、適當的方法,並且解答你的疑問外,他本身也要有相當的靜坐經驗及一定的證量才行,這樣子才有辦法帶領你走這一條漫長的路。在拜師前,最好先檢視一些事情,例如:這位老師能夠回答你的問題嗎?他寫出來的東西有沒有奇怪的觀念?他平時的言行有沒有怪怪的?

  五、心態:投機取巧、一步登天、不勞而獲是不可能的,即使是資質比較好,也只是起步會比一般人快一些罷了。最終還是「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這句老話最實在了。靜坐應該視為是一種終身的志業。

  六、活用:「方法是死的,人是活的。」靜坐的人頭腦要靈活,覺得不對時,或進展不了時,要停下來思考,是不是目前的方法不適合自己的現況,改為練習另一種方法,或改變方法上的一些小細節,甚至是心態上的想法,而不是一成不變。

  關於以上幾點,特別是選擇老師的問題,我會另行為文詳細說明。

  註一:韓愈:《師說》:「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這一句的白話解釋為「古代求學問的人一定要有老師。老師是傳授道理、講授學業、解答疑惑的人。人不可能生下來就知道一切的道理,誰能沒有疑惑?有疑感不請教老師,那疑惑就永遠不能解決了。」

2009年8月25日 星期二

談靜坐的現象

  ★2009年10月2日,第一次修改,增加本文的最後一段,即增加「至於對氣感及內景……」這段。

  走火入魔的定義為何?基本上,我是將「走火」定義為氣不歸元或氣機紊亂之類的,比較屬於生理上的問題(當然有時還是會影響到心理的,例如有人練氣功導引氣機入腦之後,沒處理好的話,通常是會發生問題的。)「入魔」指的是長期靜坐過程中心理上產生了偏差的問題,特別是對宗教及靈異上的看法。

  在靜坐的過程中,真有那個效果的話,身體中的氣機是會發起的,而有所謂的「十六觸」(註一)之類的覺受出現,甚至會有巨大身(覺得身體變的很大)、縮小身(覺得身體變的很小)或是身體消失不見了的覺受等等,但旁人看你的身體實際上並沒有變化,因此說難聽一點,這仍是一種「妄念」。

  而靜坐時可能會出現看到光色、聽到身體內部聲音的現象,當然可能還有許多種怪異的現象。(我比較認同的說法是由於氣機刺激腦部的視覺區、聽覺區、甚至於記憶區域,因此會出現各種奇特的現象。)

  就一般人的觀點而言,這當然是所謂的幻聽幻覺。但就靜坐經驗而言,這些通常是正常的現象,如果真能以「佛來佛斬、魔來魔斬,無論好壞境界,通通不理它」的態度來對待,當然沒什麼問題。會出問題是因為「一種現象,各自表述」,有的人扯到宗教及靈異上頭去了,甚至沉迷於此……久而久之,由於內心對這類現象的渴望,就算實際上沒有這些事情,自己的潛意識也會配合演出,製造出奇奇怪怪的現象來,長期下來不出偏也難。

  人會因為無知而感到恐懼,不然就往宗教、靈異上頭去想像,如果多多閱讀先賢大德過去的靜坐經驗談,有了對這類現象的預先了解,加上先注射「見怪不怪,其怪自敗」的預防針,遇到這類現象時,才不會驚慌失措……

  至於對氣感及內景,會不會執著?是老生常談的事情,嘴巴說不要執著,到底會不會執著?只有你自己遇到才知道。「著相」的問題在「著」而不是「相」,當書中談論或不曾遇過的奇怪現象第一次出現時,勿驚勿喜也勿慌,能夠沈著面對才是最重要的。

  註一:一動、二癢、三涼、四暖、五輕、六重、七澀、八滑、九掉、十猗、十一冷、十二熱、十三浮、十四沉、十五堅、十六軟。

  PS:這一篇談及十六觸的東西,知道大概是靜坐時身體上的覺受就行了,有空的話,我會再寫文章來詳細解釋意思。